690 这厂居然没破产(一)-《我真的只是村长》
            
            
            
                
    第(2/3)页
    心中有众多疑问,在参观过程也没问什么。
    他这是第一次到蓉城。
    厂里生产的款式,都来自春雨的设计部门。
    打版啥的,也是在春雨。
    成立这个厂,就为了降低从蓬县或山城调货到蓉城的运输成本。
    山城那边的轻工业本来就比较发达,对火车皮的需求很大。
    同时,因为蓉城这边的铁路相对跟外面联系紧密,发送到南边及北边,甚至东部的一些产品,都从蓉城的厂里调运。
    所以,这边的厂,也承担着周边城市的供应。
    周蓉在市场渠道上,又有相当大的独立自主性,所以平时刘春来基本上没有管过。
    要不是他有股份,就相当于加盟了。
    直到了进了会议室,周蓉进一步介绍情况,刘春来才发现整个厂的问题所在——管理及后勤人员太少!
    很多都是直接用工人来担任。
    “厂里一共1700人,非一线生产人员只有不到200人。”周蓉介绍的时候,很是得意地说道,“仅仅是这部分,每个月工资都能节省将近两万块钱。”
    周蓉的嘚瑟,却让刘春来嘴角连着抽搐了好几次。
    刘春来很想问周蓉,有没有想过,厂子的未来发展等问题。
    现在看着厂里的一切都很顺畅,没问题,有良好的业务来保证运转。
    可周蓉是否算过真正的成本?
    许志强一脸震惊地问周蓉:“你们这厂子是怎么管理下来的?”
    许书记真的很想知道周蓉是怎么降低二线人员比例的。
    蓬县的各种厂,二线人员太多。
    就连刘春来手下的那些厂,也是一样:无论设计、管理、后勤、财务等,都得配齐啊。
    人少了都不行!
    在许书记看来,不从事一线生产的人,就没有直接创造价值。
    只有干活的工人,才直接创造价值。
    刘春来翻了个白眼,一脸无奈:“许书记,可不能这样算!没有良好的管理,成本如何控制?如果没有技术进步,产品如何跟上时代的发展?”
    “那有啥,市场上啥好卖,咱就造啥啊!”
    许志强的回答,让刘春来恨不得一拳头砸过去。
    看着他憔悴而又消瘦的脸,最终还是忍了下来。
    在技术发展跟管理等方面,这年头真没几个人有刘春来的意识。
    所有的单位都是为了挣更多利润,没人考虑市场发展会如何。
    这也是很多企业在八十年代红极一时,最终消失在历史的进程中的原因。
    周蓉看着许志强,一脸笑容:“许书记,咱们这不一样啊。春雨制衣厂有设计部,几个厂的市场销售渠道都是统一的,有专门研究市场的……我们这边只负责生产,管理干部少些,也没啥问题,只要把订单需要的产品生产出来就好……”
    听到周蓉这样说,刘春来哭笑不得。
    这就是如此大一个厂,组织架构不完善,甚至管理都谈不上的理由?
    了解完整个厂的情况后,几人向不远处的家具厂而去。
    作为分厂,家具厂同样没有技术部等部门。
    所有技术人员都在生产现场负责指导,盯着质量……
    刘龙为了压缩成本,甚至让技术人员直接担任管理。
    以他的话说:技术人员更清楚怎么制造,不需要不懂如何生产的管理人员在一旁指手画脚!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