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治军严仁-《民国风云人物演义》
第(2/3)页
平日里,黎元洪对士兵的寛仁是出了名的。他在军费的使用上精打细算,尽量压缩不必要的支出。只要军需有余,他都设法用在士兵身上,或改善伙食,或为士兵加饷加新衣。那时,无论是在旧军队,还是新军,层层克扣军饷,成为了惯例。但是在黎元洪的治下,这样的事情是被严格制止的。
为了增收节支,黎元洪还在他的军中,办了个被服厂,自制军衣和被服。这样,就是在军费得不到保障的条件下,他所部也能按时发放军衣等用品。走在大街上,他所部人员衣装整齐,和其它部队的破破烂烂,成了鲜明的对照。时间长了,老百姓从着装上就知道,哪些人是二十一混成协黎大帅的部属。
黎元洪治军严格,自己也能以身作则。那时的武汉驻军,管带以上的军官,都自己住在私宅,是从不住在军营的。黎元洪虽然家也早搬了过来,但他每月仅回家二次,余下时间都住在军营的司令部。和士兵们一样,听军号作息。起床号响后马上起床,自己打水洗漱,从不用护兵照料。
每逢佳节倍思亲,军营士兵都是离家之人,逢年过节是要想家人的。黎元洪不但很多时候,他做为父母官,在军营陪着兵士们过年节,还常常要他的孩子,到军营给士兵们拜年。
黎元洪升为协统后,月俸白银五百两。他在武昌中和门附近建了一幢中式楼房,市郊盖一幢西式别墅。他也盖了不少平房出租,家庭生活已经很富裕了。但是,他在平日中仍保持平民本色,甘愿过清苦的军营生活,和那些每日里花天酒地的官员门相比,成了另类。
黎元洪爱兵是出了名的。从小讨饭和受苦受难得到帮助的经历,也使他对有特殊困难的士兵特别同情,也常自掏腰包给予资助。
黎元洪尊重知识,爱惜和重用有知识的人。有一名宜昌籍的兵士,叫张之善。是秀才出身,因家遭突然变故,没办法养活年老的母亲,无奈到兵营当兵。像黎元洪父亲当年一样,本想用微薄的军饷奉养老母,不料其母雪天去山上拾柴,在山路上失足坠下身亡。
张之善闻讯,痛不欲生,既没有回家的路费,也没钱安葬老母。黎元洪得知后,个人拿出八十大洋,送与张之善,准他告假回乡安葬老母。
因张之善在军营中文化高,使军营能尽其用。以陆军小学会办的名义,保送张之善为学兵。此事在军营被传为佳话,很多年里被人们传诵。
章太炎在为黎元洪写的碑文言道:“治军严仁,不滥军需一钱,有余则以逮士卒,故所部军装整顿,绝于他军。平居卧起,皆准军号,不妄先后。夜必宿军中,虽遇岁时不移。教士剀至,唯恐不尽其才,尤敬士大夫,一方归心焉。”
章先生一生,很少夸赞人,对黎元洪算是例外。寥寥数语,公允的概括了黎元洪之治军,也算是盖棺定论了。当然,这为后话。
湖北陆军,对指挥员有一特殊要求,不论是训练还是实战,长官的命令都必须在五分钟内写出。张彪每遇此,都是由几个参谋官代劳。黎元洪则每次都是亲自动手,无论是在行军路上,还是在雨雪之中,随时随地都能在五分钟内,写出四五百字的命令。而且简洁准确明了,属下一看自明。此举也在湖北军中,成为一绝。这虽赖于他功底深厚,更在于他平时的学习与积累。
史书对此有记载:“虽系一员武将,而平时手不释卷,湖北督练处所印陆军书籍,本本皆有黎元洪校阅之名。”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