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就不信尝过核平的家伙,还敢打通道的主意。 这一点陈浩是很有自信的,二战后七十多年大体上的和平,关键因素还是离不开核武器的威慑。 否则三战早该打起来了。 冒着暴露秘密掀桌子的风险,把那么多人带来值吗? 陈浩扪心自问,值得! 再给他一次机会,他还会这样做。 一些低技术门槛儿的,还能够组织这个年代的人学习掌握。 但是高技术门槛的,需要有一定文化知识底蕴,起码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甚至上过高中,才能用一两年的时间学习掌握。 看视频资料,缺乏老师教学,是更难学了。 就拿空军来举例,是一个体系。 飞机挂弹装备需要地勤人员;按时的检修,损坏了的维修,需要维修人员; 驾驶的飞行员有多难训练,已经考察过就不必多说。 如此一来,买下来的三十六架飞机,到明年都得趴窝在机库里。 等投入到实战,二战都到尾声了。 谁能等得起? 从二十一世纪招募来的三千多人员,起码把川军团的战斗力提升了一个层级。 也是陈浩完全不把日军十五军,放在眼里的信心来源。 如果不是时空管理局限制,陈浩高低得扫平列强,当个球长过过瘾。 …… 关于川军团的进攻方案,实在是没有太多可讨论的。 步兵搭乘运输船沿水路进军,与敌交战都是常规的火力打法,用炮弹碾压火力平推。 这样的战争很省心,太省心李云龙都觉得没有发挥余地。 只要是个合格的指挥官,就不存在打败仗的可能。 跟龙文章探讨出了一份作战计划,李云龙走出了参谋会议室,出来透透气顺便到处看看。 许多东西,他都觉得新奇。 士兵普遍使用九五自动步枪,不再是大口径的 ak四七和八一杠。 李云龙上手试过,确实后座力小,缺点是射程近,威力比那两者也弱一些。 他还纳闷儿来着,陈浩怎么越用越回去了? 用这枪跟拿三八大盖的日军比,是有速度快火力猛的优势。 但日军三八大盖,在远距离精准射击上,也颇有优势。 打仗在远距离交战过程中,有一定吃亏的风险。 经过一场实战,李云龙改变了那种想法,九五自动步枪在二三百米的距离交火确实够用了。 三百米到六百米的距离,是轻重机枪和火箭筒发挥作用。 川军团的火力太过富裕了,九五自动步枪在这一作战体系中,是恰到好处。 在射击场打光了两个弹夹过了过瘾,观摩了坦克和步战车的训练。 李云龙不知不觉,走到了与军营相隔开的,居民生活区域。 在这,他看到了学校,孩子们在明亮的教室里上课。 他还发现了一座大商店,架子上堆放着各种他不认识的商品,琳琅满目丰富极了。 更远处是大型建筑工地,一座座房屋拔地而起。 是要在这里造一座城市吗? 李云龙看不懂,但大受震撼。 他已经知道陈浩是从七十年后来的。 未来是什么样的,以前还缺乏具体的概念,只知道武器很好很高科技。 现在形象变得更具体了,大概像旅长说过的,东方明珠那样的大城市样子。 不,还有很多。 譬如人们很富足,衣裳整洁干净,脸上少有菜色。 来到食堂的后厨,见到整扇整扇的猪牛羊作为食材,被做成各种菜式,成为餐桌上的一部分。 李云龙原来还以为,只有他们军队庆功才那么奢侈呢! 忽然身后传来一个不敢置信的声音:“李团长,您怎么来了?” 李云龙循着声音扭过头看去,只觉得这人有些面熟:“你是驾驶直升机的那个飞行员?!” “对对对,没想到您还记得我,我叫姜超,还没有真正驾驶直升机。” 姜超大喜过望,没想到休假后来食堂吃个饭,都会遇到团里三把手……也许二把手吧。 要是能刷出存在感,让领导记住了,无疑是个捷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