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鞑子也会不要脸-《抗清》
            
            
            
                
    第(1/3)页
    王五不是无的放矢。
    而是清廷的确会采取骚操作。
    就是对那些起来造反的势力不断安抚,不断妥协。
    哪怕降而复叛仍接着招抚。
    总之,只要你能暂缓攻击让大清喘口气,燕京对你所作所为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要脸的很。
    当然,最后无一不是秋后算账。
    耿精忠、尚之信、孙延龄、王辅臣等统统不是如此。
    乃至对吴周集团将领也是这般。
    根本原因就是清廷知道凭自身实力根本打不赢联合起来造反的这帮汉人军头,因此只能搞这些骚操作用以拖延乃至分化造反的这帮汉人军头。
    事实上,这个骚操作的确起到了重要效果。
    迫使吴周集团不仅要承担来自正面战场清军主力的压力,还要时刻提防“盟友”背刺,甚至为了后方稳固不得不抽兵用于昔日盟友,削弱了前线实力。
    上兵伐谋。
    周培公对西北绿营的分化,傅弘烈对广西绿营的分化,就是这个骚操作的具体实施。
    可以肯定只要吴三桂起兵,那清廷为了存亡必然要放下身段,拉下脸来反过来“讨好”一直坚持抗清的闯营。
    无它,闯营占着荆襄之地!
    只要闯营“借道”给吴三桂的大军,吴军根本不需从其它方向过江便能直趋燕京。
    王五不敢北上河南原因在于明军缺少骑兵,没有与清军骑兵在中原野战的实力。
    步兵实力也有限,能战之兵不过万。
    吴军除了十几万精锐步卒外,也有一支强大骑兵。
    其前身被人称之为“关宁铁骑”,入关以后骑兵数量损失虽大,但在西北及西南却得到了一定补充。
    如马宝投降时其部就有战马2000余匹,战象一百余只。
    西营最精锐的驾前军被吴三桂陆续收编的就多达两三万人,这支驾前军高峰时拥有的战马数量是以万来计的。
    而且云南本地也产滇马,虽然滇马和川马不适合作为战马使用,奔跑起来的速度不及蒙古马,却胜在长力和耐力。
    因而吴军利用滇马和川马特长,实现了步兵半机动化。
    第(1/3)页